疫情對我國工業經濟的影響與對策
來源:中國經濟新聞網
當前,新冠肺炎疫情仍在不斷發展,疫情隔離的推進、人員要素流動停滯、企業延期復工等諸多不利因素,勢必對我國工業經濟造成較大影響。需積極做好相關應對工作,將疫情對工業經濟的影響降低到最小化,確保全年工業經濟平穩運行。
新冠肺炎疫情對2020年工業經濟運行將造成較大擾動影響
工業生產需要人員、要素、物流等多方面條件以及產業鏈上下游的綜合配套支撐,目前正在發展的新冠肺炎疫情勢必對工業經濟造成較大擾動影響。通過對2003年“非典”疫情對工業經濟的影響分析,可為研判當下疫情對我國工業經濟走勢影響提供一定借鑒。
2003年“非典”疫情在二季度暴發,導致當季度全國工業增加值增速(11.1%)比一季度(13.1%)下滑2個百分點,當年三季度疫情解除,工業增加值增速回升至12.8%,四季度進一步上升至14%,由此可見“非典”疫情對當年全國工業經濟造成了較為明顯的影響。
目前,新冠肺炎疫情重災區武漢市以及湖北省等中部省份,產業結構與2003年“非典”重災區北京較為相似(現代制造業蓬勃發展,第二產業占GDP比重達40%以上),分析“非典”疫情對北京工業經濟影響對預估此次疫情對湖北省乃至全國工業經濟影響具有一定參照意義。2003年2月“非典”疫情暴發前,北京工業增加值增速高達17.7%,4月份疫情全面暴發后增速下降到10.2%,6月份跌至全年最低的6.1%,與2月份相比降幅高達65%。此后疫情解除,7月份增速反彈至12%,8月份繼續回升到14%。由此可見疫情對重點地區的工業經濟增速將造成較大影響。
綜合本次新冠肺炎疫情相關發展情況,我們得出以下判斷。
一季度增速將呈現明顯的“止升回落”,拖累全年工業增長約2個百分點。2019年四季度工業增加值增速達到5.9%,一舉扭轉了前兩個季度的增速回落態勢(2019年前三季度工業增加值增速分別為6.1%、5.6%、5.0%)。但突如其來的疫情造成人員要素流動停滯、社會需求減弱,勢必會中斷工業經濟回升勢頭。目前上海、廣東、江蘇、山東、浙江、福建、湖北、重慶等各省市已陸續發布推遲企業復工時間通知,比往年春節假期延長一周。上述省市也是我國工業大省,占全國工業總產值比重約50%,延期一周復工將嚴重拖累一季度工業經濟增長。目前疫情仍在不斷發展過程中,預計一季度工業增加值增速將回落至1%-2%之間,甚至不排除零增長乃至負增長的可能性。此外,從生產法增加值計算的角度看,按照一年52周計算,延期一周復工將造成全年工業經濟增速下滑約2個百分點。
預計二三季度工業經濟可出現明顯反彈回升。從宏觀背景來看,2003年中國經濟正處在全面上升周期,加之“入世”帶來外部市場需求持續釋放,全年經濟增速達到10%,開啟了新一輪雙位數高增長周期。在此背景下,當年暴發“非典”疫情仍對工業生產以及進出口造成了一定影響。如“非典”疫情首發地和重點地區廣東省,2003年4月份廣交會成交金額同比下滑74%,10月份的廣交會成交金額則大幅回升,同比增長11%。當下新冠肺炎疫情肆虐,參照“非典”疫情對工業生產的影響特征,勢必造成生產訂單積壓等情況。待二季度疫情控制住后,相關生產活動將全面恢復,工業經濟增速將有望明顯反彈回升,預計可實現工業增加值增速6%左右。
不同行業將呈現差異性影響,醫療用品行業需警惕疫情過后的產能過剩。當前新冠肺炎疫情將對不同行業造成差異性影響,一方面是由于疫情隔離、人員要素流動停滯等因素造成疫情重災區(湖北省,特別是武漢市)相關主導行業的停擺,如光電子信息、汽車及零部件等產業。但由于湖北省上述產業在全國層面具有一定產業替代性,對行業整體影響將較為有限。另一方面,當前新冠肺炎疫情造成口罩、防護服、護目鏡等疫情防控物資用品極度緊缺,醫療用品行業正加快復工全力生產,相關重點企業已投入新設備進行擴產以滿足當下防疫需求。但需要警惕,特殊時期防疫工作需求帶來的生產擴張,在疫情過后可能會造成產能過剩現象。
疫情將對重點地區工業經濟帶來較大影響,不利于區域均衡發展。新冠肺炎疫情重災區湖北省武漢市,是我國中部六省唯一副省級城市,也是我國重要工業城市與交通樞紐,此次疫情將對武漢乃至湖北省工業經濟造成較為嚴重影響。數據顯示,武漢已形成汽車與零部件、光電子信息、鋼鐵等多個千億級產業集群,擁有A股上市企業61家,相關企業生產勢必受此次疫情影響。此外,與湖北臨近的湖南、河南、江西等中部省份以及重慶等西部省份,由于與湖北省經濟往來較為密切,工業經濟發展也將不同程度受到此次疫情影響,整體來看不利于中部崛起以及區域均衡發展。
應對新冠肺炎疫情對我國工業經濟影響的對策建議
以疫情防控為首要任務,進一步調整“穩增長”預期。近年來國內外形勢復雜多變,我國經濟增長下行壓力較大,整體處在中低速增長階段,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對做好今年“穩增長”工作勢必造成較大影響。此外,近年來我國城鎮化率不斷提升,以高鐵為代表的新型交通網絡體系建成,需要全國性協作與交流的經濟活動占比不斷擴大,特大城市在生產制造以及高附加值產業鏈環節中的作用愈加凸顯,在遇到阻礙協作和流動的疫情災害時,相關經濟受損也將更嚴重。
當下是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的關鍵時期,采取必要隔離措施勢必對工業經濟發展造成影響,但奪取疫情抗擊的勝利是首要任務,也是為了更好更快全面恢復生產。我們建議,對一季度工業經濟增長預期可合理降低,允許工業增加值增速回落至0-2%的區間。對全年工業經濟增長預期也應適當降低,允許工業增加值增速保持在4%-5%的區間。
做好疫情控制后的生產恢復預備工作,切實降低相關企業負擔。預計二季度疫情控制后,相關企業生產將全面恢復,部分行業將出現爆發反彈性增長,需要提前做好生產原料、人員招聘等資源調配工作。例如為保障本次疫情防控醫療物資生產,相關企業將酒精、紗布等物資生產線調整至醫用生產標準,待疫情控制后勢必對正常生產運營造成一定影響,如原材料緊缺等,需提前做好應對工作。此外,本次疫情對湖北省以及其他省份廣大中小企業的生產經營造成較大影響,帶來資金運轉、訂單銳減、物資運輸不暢等棘手問題,需盡快從稅費減免、金融支持、財政扶持等方面開展相關中小企業減負工作。
盡快建立并完善醫療物資國家戰略儲備制度。此次新冠肺炎疫情充分暴露了我國醫療物資儲備不足的問題,應借鑒美國國家藥品儲備計劃(NPS),盡快建立并完善我國醫療物資國家戰略儲備制度。美國國家藥品儲備計劃設立于1999年,由美國國土安全部與衛生和社會福利部共同管理,旨在彌補各州與地方在應對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時的醫療衛生資源供應不足,數次為“9·11事件”“炭疽事件”、Katrina颶風、流感大流行等成功提供緊急醫療物資支援。該計劃根據政府機構與專家建議,在美國各地多個戰略儲備庫儲存必要醫療物資并確保相關物資得到及時更新,物資數量可同時滿足數個大城市的緊急需求。建議相關部門(國家衛健委、工信部、應急管理部等)盡快研究建立醫療物資國家戰略儲備制度,制定合理的物資生產、收儲與分配使用制度,并有效吸收消化本次醫療物資行業擴產帶來的產能過剩現象。
積極做好湖北省及其他省份工業生產恢復工作。此次受疫情影響的多為中部省份,近年來雖在工業發展方面取得較為突出成效,但工業基礎與東部發達省份相比仍有較大差距。疫情控制后,應積極引導東部省份開展對湖北等中部省份的工業生產幫扶工作,在原材料供應、人員招聘培訓、技術交流合作等方面出臺針對性舉措,幫助湖北等中部省份盡快消除疫情對工業經濟發展的負面影響。